2020年8月23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来到江苏和山东,实地检查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情况。 检查组先后深入江苏连云港和山东日照、威海、济南的田间地头、企业、园区、建设工地,检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防治、土壤取样监测、土地综合利用、企业污染物排放及责任落实情况。同时,召开专家座谈会和执法检查座谈会,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助力打好净土保卫战。 栗战书在检查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有效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做好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用法治力量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 田间地头察实情,严防耕地“二次污染” 为保障百姓“吃得放心”,土壤污染防治法根据不同风险水平,将农用地分为三个等次: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并提出了相应的管控要求。 8月23日下午,栗战书和检查组成员来到连云港经济开发区朝阳街道铁路北的水稻田里,深入了解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情况。 
△8月23日下午,栗战书委员长率队深入江苏省连云港市经济开发区朝阳街道,实地检查耕地综合利用情况。摄影/新华社记者刘卫兵 经过对农用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连云港经济开发区安全利用类耕地共929.32亩,位于朝阳街道,主要污染物为铅。连云港通过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编制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 按照方案,其中107亩实施“原位钝化+叶面阻控+水分调控+秸秆移除+深翻耕”,其余地块实施“叶面阻控+水分调控+秸秆移除+深翻耕”。今年6月初水稻播种时,同步完成钝化剂施用工作。8月6日至7日,水稻进入分蘖盛期后段,按序时完成929.32亩水稻的叶面阻控剂第一次喷施,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覆盖率达100%。 望着一大片正待抽穗的水稻,栗战书关心地问道:“这个铅主要从哪里来的?采用叶面阻控等技术后,稻米能不能达到食用标准?有没有严格管控类土地?” “铅污染主要来自企业排放和海水灌溉积淀;经检测,稻米都能达到食用标准;没有严格管控类土地。”连云港相关部门负责人肯定作答,心中有数。 栗战书说,农用地尤其是耕地安全,直接关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要搞清楚农用地土壤污染原因,依法对症管控、修复和防治,保证安全利用,放心种植农作物。” 大雨过后,济南市历城区苌家庄田间的玉米绿叶茂盛,长势喜人,丰收在望。8月25日下午,栗战书和检查组成员下到玉米地里,土壤湿润松软。 
△8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率队深入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苌家庄,实地检查耕地综合利用情况。摄影/新华社记者刘卫兵 “这里的耕地污染处于什么程度?污染物是什么?采取了什么防治措施?”栗战书和检查组成员详细询问耕地污染防治情况。 济南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检查组,苌家庄共有耕地1600亩,主要栽种玉米和小麦,一年两熟。其中,安全利用类耕地521.87亩,其余为优先保护类。耕地主要污染物为镉,是因常年灌溉而形成的污染。 原来,在耕地农用水源——小清河的上游沿岸有一个化工厂,违规排污多年,导致河水重金属超标。目前,这个化工厂已经关停。 为保证耕地安全利用,苌家庄通过喷洒叶面阻控剂糖醇硅,抑制农作物籽实对重金属的吸收。经检测,农作物均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安全利用率达100%。 听完介绍后,栗战书说,苌家庄的耕地污染,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常年累积而成。除了采取安全利用措施,现在还要控制好农村垃圾和污水,不能随意堆放和排放,否则会造成新的污染。同时,农药、化肥投入要逐步减量,对有毒有害物质也要进行精细化处理,杜绝耕地“二次污染”。(本文摘自今日头条 全国人大 2020-0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