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土壤修复、土壤保健和土壤技术培训班上的讲话
赛众中国土壤保健促进会会长 吕周锋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培训班的学员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来到东北辽宁,出席今天这样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活动。有句话叫:东北熟,天下足。众所周知,东北被誉为中国大粮仓,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中战略地位极其特殊。 我们常说: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地是农业之基,甚至可以说是人类之母,但近些年来,包括东北黑土地在内的全国土壤状况可以用“形势严峻”形容,拯救土壤,正是举办本次培训班的意义所在。 近段时间,国家层面对土壤问题的关注程度可谓空前,在这当中,东北土壤保护的问题尤为引人注目。8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其中特别提到要重点加强东北等区域耕地质量保护,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在此之前的一个月,7月4日,央视《新闻联播》在头条位置播出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退化问题,根据2014年的监测结果,全国耕地的40%存在耕层变薄、酸化、板结等问题,而在东北黑土地上,有机质含量下降的速度惊人,黑土层由开垦前的80-100厘米下降到现在的20-30厘米。 土壤恶化威胁到粮食安全和中国农业未来,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最近三十年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据统计,2014年,我国化肥用量6000万吨,农药用量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这里透露给大家一个信息,去年习近平主席曾经有一个内部讲话,这个讲话没有公开披露。习近平高度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他在这次内部讲话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成本能否降一降?二是化肥农药用量能否减一减?习主席提出的这两大要求都与土壤健康息息相关,也是赋予我们这些农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这就是保护土壤刻不容缓,今天的活动很好契合了国家的要求。 从1998年起,陕西赛众生物科技公司与赛众中国土壤保健促进会就肩负起土壤修复、土壤保健为使命,在土壤保护领域孜孜不倦上下以求,成为农资行业扛起土壤保护大旗的急先锋。17年来,们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南土所等科研机构,以及与立虎合作社等农业一线组织密切合作,先后攻克土壤面源污染、板结、酸化、盐渍化、土传病害、重茬障碍等技术难题,创立了土壤保健完善的技术体系,取得六项国家发明专利,这在土壤调理剂领域可谓是遥遥领先。我们研发的含有30多种营养元素的矿物质肥料——赛众系列土壤调理剂,在不增加成本、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解决土壤病害,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从“土壤保健——植物保健——人体保健”的最终目标。 如今,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不断曝光的案件让消费者呼唤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很多人感到困惑: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生产健康的农产品?其实这个问题不能片面的归罪于农民,在当前依靠化肥农药增产的农业生产模式下,产量和质量存在矛盾,为了提高产量,农民只能无止境地施肥打药,而由此又造成了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生产出有毒食品。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要回归到土壤健康上来,我们基于土壤保健技术而开发出的中国式有机农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就解决了产量和质量不可兼得的矛盾,大幅减少甚至不用化肥农药,为农产品安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子,这套技术体系通过了由中科院院士武维华领衔的专家组鉴定,在业内称之为“新绛模式”。 土壤保健是一项崇高而艰辛的事业,十余年来,赛众在这个领域率先垂范,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无数的汗水,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很多地方播下了惜土、养土、敬土的星星之火。从去年起,我们和农林卫视、农资导报、农业科技报等涉农主流媒体合作,开展土壤保健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我们的“测土诊病”专家团不辞辛劳,翻山涉水,直接进村入户,行程上万公里,走遍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山东、广西、云南、新疆等地,为受到土壤问题困扰的农户现场测土、现场指导,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爱农之歌,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瞬间。 各位专家、各位培训班的学员们: 土壤保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家因为共同的志向走到一起,让我们手携手、肩并肩,为中国农民的幸福,为中国农业更美好的明天,为中国人的健康事业贡献热血和智慧! 感谢各位! 2015年8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