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菜区大都种了二十来年蔬菜,土传病害特别重。”黑龙江省安达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济作物站站长张朝平解释说,大棚里较为封闭,很多有害病菌都聚集在土壤中,连年种植必须长期施药,时间长了土壤就产生抗药性,有的病“用啥药都控制不住”。
黑土地土质肥沃,可一些蔬菜大棚中怪病频现。黑龙江省安达市安达镇团结村的齐奉仁是一位有二十多年棚室种菜经验的老菜农,当地也是最早种植棚室蔬菜的基地之一,但他最近却为大棚中的“怪病”上火了。
老齐在自家大棚里种了0.3亩水萝卜,水汪汪的小苗看着就招人喜欢,可不久后他就发现水萝卜苗“蔫”了,原来小苗在挨着地皮的位置腐烂。老齐很纳闷,“种了这么多年菜从没发生这样的情况,用了三次药才控制住病情。”但好景不长,快要成熟的水萝卜在土下部分又发现腐烂迹象。病是止住了,但产量下降,用药成本增加,效益也下来了。“叶子都翠绿的,就和土接触的部位得病,肯定是这土里的病菌太多了。”
土壤“病变”导致蔬菜大棚没收成的情况不是个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奔牛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谢文龙说,去年镇里几个蔬菜大棚就“只吃草不干活”了。“连续四五年种西瓜,西瓜经常得枯萎病,土壤中有害病菌过度积聚,最后就变成‘瓜苗不结瓜了’。”
连年重茬种植后棚室蔬菜产量下降的问题在我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山东寿光同样存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肥专家刘兆辉介绍,这个问题虽不是新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发生范围还在继续扩大。此外,当地蔬菜棚室内土壤酸性加重同时出现了沙化趋势,值得警惕。
中国农科院一份针对我国耕地质量状况的调查显示,由于土壤健康功能严重衰退,生产性能大幅降低,山东、云南等省份一些蔬菜、花卉产区的农民不得不采取深翻底土、增加客土甚至更换地块的方式减缓产量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