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先 登录注册!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我要换一个 记住登录信息  
 
 
推 荐 要 闻
热 点 图 文
   
位置:最新动态>>正文

  土壤保健中国行采访团走进山西

作者:Admin 来源:土壤保健网 录入:Admin 更新时间:2014-05-04 11:14:50 点击数:1779
 

                       土壤保健中国行采访团走进山西

           绿色农产品从哪里来?

               《农资导报》记者吴俊生

    按:318日,媒体采访团密集走访了山西新绛县和曲沃县。在新绛,有一家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采用土壤保健和生物农业技术,生产的蔬菜通过了大约190项农残化验,并曾作为供港蔬菜摆上香港人的餐桌。在曲沃,一家合作社为了引入上述技术,不惜与菜农签订军令状:如减产,全额赔偿。

 

318日,由《农资导报》《农业科技报》和中国农林卫视组成的土壤保健中国行记者团从陕西“转战”山西,目标是新绛县和曲沃县两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吸引记者们前来的只有一点:他们都在探索绿色农业的新道路,健康的土壤无疑是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第一步。

新绛蔬菜的“绿色范本”

    新绛是山西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而该县西行庄立虎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当地算得上小有名声。去年624日,香港食卫局局长周一岳曾说“内地供港食品合格率达99.9%以上”,这其中就包含立虎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供港蔬菜。

    在新绛县三泉镇北熟汾村,立虎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大棚蔬菜种植户尚双虎一见到记者就嚷嚷开了:“今年我们这从初四开始下雪,然后连续遭遇40多天的低温冻害,别人家的西红柿损失大半,但我家却基本照常。”“原因是什么呢?”记者问。“我们用了合作社推荐的有机蔬菜种植技术。这个技术节约肥和药,比别人一季要少3000元,去年我这个大棚卖了24000元,比别人至少多4000元呢!”

    随行的新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级农艺师马新立揭开了谜底:菜农们采用了马新立与陕西赛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发的“有机农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据介绍,这是一套集成技术,由有机肥、生物菌、天然矿物钾、植物诱导剂和土壤调理剂共同组成营养套餐。 “新绛的大棚为什么产量高、品质好?”马新立自问自答,“就是因为我们这套技术几乎不用化肥农药,土壤好,病虫害少!”站在一旁的立虎合作社社长光立虎接口说道,最近合作社采用这种技术的蔬菜通过了第三方近190项农残检测。

    据记者了解,这套技术去年6月曾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武维华领衔的鉴定小组上被评为国内领先科技成果。不仅在大棚上,这套准有机种植的技术模式还在向大田渗透,新绛县北张镇北燕村段春龙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去年第一次听说这个技术后,他做了小麦对照试验,结果试验田亩产高达637公斤,而对照田仅有360公斤。今年,他干脆全都用上了新技术。

                   曲沃合作社的“军令状”

   曲沃与新绛相隔不过数十公里,新绛的绿色蔬菜生产技术去年被曲沃峰香合作社社长刘峰探听到了,决意引进。可是,难题很快就来了:菜农们习惯了化肥农药种植,这种新技术万一减产甚至毁棚了,谁负责?刘峰一拍胸脯:减多少,赔多少!不过,虽然表面豪言壮语,刘峰内心还是有些打鼓,为了万无一失,他选择了3个大棚做试验。

眼下,刘峰心里踏实了,因为结果比预想的还要好。在刘峰的引导下,记者团赶到了试验地块之一——峰香合作社社员、史村镇西杨村高胜利的黄瓜大棚。正是结瓜的时候,随行专家给记者们道出了这个大棚的奥妙:现场最大的特点是叶片上没有病斑,叶片厚绿,表明病虫害很少;且瓜藤长、节间距短,说明产量一定不会低。专家们还现场扒开了部分土壤,居然发现了很多条蚯蚓,“这充分证明他没怎么用化肥农药,健康的土壤一定能结出健康的瓜。”

“怎么管理的?”记者们追问。“这个大棚没用大化肥,截至目前也还没打药,投入上比一般方法少3000元左右,上基肥时除了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之外,一亩地还上了五袋赛众土壤调理剂,过去霜霉病比较重,今年看上去少多了。”高胜利回答。

                大棚废弃为哪般?

    与全新的绿色种植模式相比,记者在新绛北熟汾村走访期间,不时会看到废弃的大棚。尚双虎估计,他所在的村附近废弃大棚能占四分之一。马新立则认为,新绛县废弃大棚应该在10%左右,而在全国某些区域,这个数字高达惊人的70%左右。

    原因不在别的,就在于不干净的土壤给病虫害滋生提供了空间,导致大棚在使用了五六年左右就难以为继,菜农只好放弃。首当其冲的就是有“根癌”之称的根结线虫。马新立说,使用未经腐熟的粪便很容易产生根际线虫,此外使用违禁农药或过量使用农药也会影响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激发根结线虫滋生。马新立认为,通过增施土壤调理剂,或者使用米糠和玉米粉,都可以净化土壤环境,增加有益微生物,从而防范根结线虫。

“调节土壤是防治多种农作物病虫害的良药。”马新立解释说,比如大棚另一常见病黄化曲叶病,过去农民都习惯喷洒农药防治,这种方法只会导致病害越来越重,药量越来越多,“改良土壤才是治本之策,我们很多大棚为什么能持续十年以上还能高产优质,原因就在这里。”

 

 

 

     随行专家点评

新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新立

土壤保健难在哪?

   我们认为,洁食必须净地,土壤不干净,不可能生产出安全的农产品,新绛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在实际当中,这套以土壤保健、培肥地力为基础的有机农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即便已被鉴定为国内领先科技成果,可推广起来难度依然很大,一个突出障碍是农民数十年来已经形成了对化肥和农药的高度依赖,导致土壤受到的伤害越来越深。

目前,农村基层的现实情况是:农资生产企业片面夸大自己的产品,误导农民以为用量越大越好,造成了隐性或显性的肥害药害等一系列问题;部分农资经销商以利益为导向,什么赚钱卖什么,在推广有利于食品安全和土壤健康的农资产品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农民囿于自身农业科技素质,种植管理上极其盲目,即便有些人通过这套技术受益,但也出于多种原因,不愿意轻易示人;政府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技术和产品的扶持力度不够。这些都制约了社会和农民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土壤健康的关注和支持。

 

 

现场特写

尚毛毛的大棚复活了!

就像很多种了六七年的大棚最后要面临遗弃的命运一样,新绛县三泉镇南熟汾村的尚毛毛在三年前也遇到了这个难题。“我家的大棚是2001年前后投入使用的,后来根结线虫特别重,到三年前就没法种了。”尚毛毛告诉记者,就在这时他遇到了立虎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光立虎,向其介绍陕西赛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的高产优质有机栽培技术。

“通过调理土壤,增施秸秆类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等,最后居然真的把根结线虫管住了!”尚毛毛说到这儿特别兴奋,据他介绍,今年当地遭遇了连续低温,别人家的大棚都冻坏过半,但他家的这棚西葫芦却长势未受明显影响。“看来,种大棚,不能光想着施肥打药,土壤保健还真的很重要!”尚毛毛一脸感慨。

随行专家给尚毛毛的西葫芦大棚土壤望闻问切的了一番,最后告诉他,土壤酸碱度和肥力都还较好,唯一的是耕层稍浅,“正常的耕层应该在20-25公分。”尚毛毛连连点头。

<!--EndFragment-->

 

<!--EndFragment-->

<!--EndFragment-->
分享到:
  • 上一篇: 农资业内诞生首家土壤治理机构——
  • 下一篇: 特大号外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相关链接 更多>>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你是 位访客
    版权所有 :中国土壤保健网 赞助支持:陕西赛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913-5770082 0913-5840666 传 真: 0913-577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