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保健大家谈 系列征文选登⑦
呼唤“绿色”企盼“洁食”
正当风靡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刚刚尘埃落定。震惊国人的海南毒豇豆事件又起风波,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使每个中国人都为自己身边的食品安全感到担忧。因此食品安全必须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关注健康,吃出营养,呼唤“绿色”,企盼“洁食”,早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们追求的目标。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派生出的化学农业,虽然收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解决了当时世界占1/4的国人温饱问题。但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们在向土地急功近利的单项索取中,超量施用化肥、大量使用农药,使来自工业废弃物及有害污水、化肥农药的残留物致大面积土壤污染,地下水及环境受到污染,又使大量良田弃耕。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资料显示,截止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万亩,占总耕地10%以上,每年粮食因此减产达1000万吨,还有1200万吨粮食受到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 大量的废弃物、残留物在进入土壤后,严重的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土壤的通透性,造成了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阻碍了植物呼吸与吸收功能,使农产品质量下降,田间病虫害频频发生,甚至导致植物死亡,造成我国大部分鲜食农产品(水果、蔬菜、粮食)失去了品种原有的风味,出现了瓜不甜、油不香、肉不鲜、果无味的现象。工业废弃物及化肥、农药的残留物超标已经在动植物体内严重“富集”,并且通过食物链充当了无形的杀手,进入了人们的食谱,摆上了人们的餐桌。人们被迫服毒解饥,饮鸩止渴,导致了各种疑难病症越来越多。加之毒大米、毒奶粉、毒香蕉、毒豇豆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已到了“谈食色变”的地步,严重危及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形势严峻;土壤保健,迫在眉睫;土壤修复将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防治土壤污染提到重要议程。温家宝总理指出,要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的防治。国务院并及时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实施土壤保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产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中科院院士、著名土壤学家赵其国最近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土壤健康、救救“土壤”。因为土壤坏了、食品就好不了,大量污染物残留在土壤中,土壤已经成了最大的垃圾桶,通过食物链积累放大,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将最终危及人体健康。 因此食品安全必须有健康的土壤来保证,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安全。只有大力推广防治土壤污染技术、实施土壤修复与保健,才能最终达到土壤健康——植物健康——人体健康,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陕西省合阳县农广校农艺师赵雪凤) |